奥古拉斯经典豫剧网
  • 首页
  • 豫剧名家
  • 豫剧资讯
  • 豫剧剧目
  • 豫剧知识
豫剧名家关灵凤

豫剧名家关灵凤

关灵凤(1932年――)旦行女演员。原名关二风,河北省南宫县人。自幼家中贫困,随父母逃荒至西安,1942年考入樊粹庭先生创建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,师从常警惕、韩盛岫、张国利等。此时的关灵凤身材矮小,自然条件一般,但是她天资聪慧,而且极能吃苦,在所有的学员之中练功之刻苦令人咋舌。通过严格、艰苦的学习,两年后关灵凤已是能文能武,技巧过人;不仅能熟练掌握豫东调、祥符调的演唱特点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名家任

豫剧名家任

任,男,豫剧丑角。河南温县人。他嗓音纯净、明亮,高、中、低音俱佳,富有韵味。演唱奔放激昂、独具特色,表演幽默含蓄、细腻、生动深刻。尤以演喜剧见长,可塑性强,戏曲、影视、电视剧皆优。所演人物光彩照人、极富神韵。从艺四十多年,塑造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,屡获国家、省级大奖,深受专家、同行、观众的喜爱。代表剧目:《人欢马叫》、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、《石头梦》、《山村风流汉》、《胡涂盆砸锅》、《岗九醒酒》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名家介绍

豫剧名家介绍

从十六年(1927)起,京剧界首先吹起流派风,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,正象征着个人的表演风格已经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。无论是剧评家、表演家、剧作家、戏迷们,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,“流派”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,影响所及,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,经常被谈论的有陈(素真)派、常(香玉)派、崔(兰田)派、马(金凤)派、阎(立品)派、桑(振君)派等旦角六大流派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伴奏乐器梆子

豫剧伴奏乐器梆子

梆子,又名梆板,打击乐器。约在明末清初(十七世纪),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。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、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。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,直径4厘米,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,长20、宽5-6、厚4厘米。戏曲四大声腔之一,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。 一般多用紫檀、红木制作,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,材料必须坚实、干透,不能有疤节或劈裂。外表光滑、圆弧和棱角适度。应用于戏曲音乐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伴奏乐器板鼓

豫剧伴奏乐器板鼓

板鼓板鼓,打击乐器。又名单皮、班鼓。唐代清乐中使用的“节鼓”可能是其前身。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。《清朝续文献通考》载:“班鼓,又名搭鼓,音嚼急,为各器之领袖,击法甚不易”。是中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。 板鼓,因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。又称单皮(一面蒙皮)、班鼓(过去戏班专用)。是纳西、土家、侗、蒙古、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。纳西族称环鼓。流行于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湖南 、广西、广东、内蒙古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伴奏乐器小锣

豫剧伴奏乐器小锣

也属锣的一种,因锣面较小而得名。铜制,圆形,直径约22厘米,中心部稍凸起,不系绳。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,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。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。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,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,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。它在锣鼓曲时,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,也敲击花点,起着丰富合奏的效果。小锣身为一圆型弧面,多用铜制结构,其四周 以本身边框固定;锣棰为一木棰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伴奏乐器大锣

豫剧伴奏乐器大锣

属锣的一种,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。它是铜制的,直径约30厘米,扁平圆体,有边,边孔较小,系以绳。演奏时,左手提锣,右手持木槌击奏,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。 它也常与别的打击乐器相互配合,但它起着最主要的作用。锣面各部分发音高低都不同,中心发音较低,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,演奏者常利用这一特点,在锣边、锣心或二者之间,击奏不同的音色和音高。它那粗犷、宏亮的音色,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。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伴奏乐器堂鼓

豫剧伴奏乐器堂鼓

堂鼓又称同鼓,属打击乐器。以木为框,两面蒙牛皮。演奏时,将鼓放在木架上,用双木槌敲击。 鼓框是木头作的,两面蒙上皮革。 演奏时,将鼓放在木架上,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。 堂鼓鼓面较大,从鼓心到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,音色都不一样,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较低,鼓边的音比较高。经由通过敲击鼓边、鼓心和控制敲击的力量,可以获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对比,也能演奏出复杂的花点,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有较大的作用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五大音乐流派

豫剧五大音乐流派

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,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。2006年,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,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!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1、祥符调。是标准的中州正韵,是豫剧的母调。风格是粗狂、高亢、激越,古朴醇厚、委婉明丽。代表人物:豫剧皇后、梆子大王、豫剧梅兰芳陈素真,另,阎立品、桑振君、宋桂玲、王秀兰唱的祥符调艺术性也很高。 2、豫西调(西府调)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剧-发源地和特点等地方剧种介绍

豫剧-发源地和特点等地方剧种介绍

豫剧,又称“河南梆子”。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,现流行于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苏等十余个省份。原有豫东调、豫西调、祥符调、沙河调四大流派,现以豫东、豫西调为主。出现过常香玉、陈素真、崔兰田、马金凤、阎立品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。剧目有《花木兰》、《拷红》、《春秋配》、《穆桂英挂帅》、《花打朝》、《秦雪梅》、《对花枪》、《桃花庵》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东调诞生的渊源

豫东调诞生的渊源

关于豫东调的形成,有两种说法: 一种说法是,开封附近的祥符调传入演变而成, 乾隆年间,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,开科授徒。数十年间,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。道光年间,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,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,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,便向四方流落、发展。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,形成豫东调。 但是上述说法得不到证据的支持,开封附近蒋门何时传入商丘一带,没有文字可考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东调的早期科班虞城刘家班

豫东调的早期科班虞城刘家班

成立于清光绪年间,著名演员有唐玉成、王彦(燕)山、拌草棍、王福德等,后又有朱勤堂、丁福祥及女演员郭翠琴、刘艳芳等先后搭班。演出的主要剧目《文王跑坡》、《地塘板》、《反徐州》、《白玉杯》、《取成都》等,深受观众欢迎。特别是红脸唐玉成,用本嗓演唱,苍劲浑厚,又善用偷字、闪板、加衬、叠句等,说唱巧妙结合,悲愤壮烈之情绪浸入肺腑,被誉为“红脸王”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豫东调的早期科班永城县衙六班

豫东调的早期科班永城县衙六班

也是清光绪年间组建的一个较有影响的豫东调戏班。知名演员先后有生角演员丁允芝、王殿卿、杨东来,旦角万人迷、刘随、高子俊、盖两江、王成、韩风仙,净角一声雷(广建)、刘克金、孙迎科等,演出主要剧目有《洪昌府》、《天门阵》、《诸葛亮吊孝》、《老河东》、《周老汉送闺女》等。1938年日寇入侵后散班
  • 豫剧知识
  • 2024-12-20
  • 0
  • 首页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...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下一页
  • 尾页

随便看看

  •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柘城县大公议班

   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柘城县大公议班

    0
  •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府八班

   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府八班

    0
  •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夏邑三班

    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夏邑三班

    0
  • 豫东调的唱腔特征

    豫东调的唱腔特征

    0
  •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

   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

    0

推荐排行

  • 豫西调的后期发展
  • 豫西调的历史渊源
  • 豫剧艺术特色
  • 豫剧艺术特点

阅读排行

  •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

    豫东调的历史发展

    0
  • 让人担忧的豫剧

    让人担忧的豫剧

    0
  • 清朝时期的豫剧

    清朝时期的豫剧

    0
  •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

   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

    0
  • 河南豫剧的流派

    河南豫剧的流派

    0

Copyright © 2025 重庆市奥古拉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渝ICP备2023011758号-49

友情链接: